2016中国电影:放缓与沉淀

2017-01-01 04:10:11 济宁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 高凯)与前两年耀眼的票房数字相比,2016年中国电影似乎颇显黯淡,这一年“放缓”与“遇冷”几乎贯穿始终,但与放缓相伴的,或将是难得的回归与沉淀。

据艺恩电影智库显示,截至12月29日18时,2016年内地电影票房450.76亿,虽然超过去年票房总成绩,但距离年初人们乐观展望的600亿所去甚远。

除了2015年的红火票房,人们对于2016的美好愿景同时来自于年初的春节档,在《美人鱼》这部票房强片的带动下,2月8日大年初一创下了单日票房6.46亿的全年峰值,一季度内地市场创下了144.66亿票房的好成绩。

然而正在不少业内人士雄心勃勃憧憬突破600亿之时,3月开始,内地电影市场不期然遇冷,此后4月、5月开始单月票房接连下滑,随后7月的暑期档全面失守。12月贺岁档国产大片云集,《长城》等片虽然终于在年末再度带热院线,但整体状况与去年仍有距离。

中国票房市场自2002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对于2016年的突然“放缓”,业内人士分析称,各家平台对票房补贴越来越谨慎的态度和严打票房造假是最明显的原因。

著名影评人尹鸿认为,今年的增速放缓其实是非常态的增速终止,“今年是报复式下滑,去年一年只能看3场电影的人,因为票补,去年看了6场,今年这个坑自然会填回来”。

票房补贴的目的是吸引消费者走进影院,用低价培养消费者的观影习惯。然而,经过几年的“赔本赚吆喝”后,各家平台对票补的投入整体规模在缩小。

而3月的《叶问3》上映直接推动了针对票房造假的严打。

2016年3月,《叶问3》在上映后用疯狂的票补和大规模的票房造假,搅乱行业秩序,引起电影局高层震怒。影片被认定构成虚假票房的3200万元不计入票房,负责该片发行的“大银幕”公司在一个月内被责令暂停新的电影发行业务,73家影院被通报批评,3家电商被严重警告。牵涉如此广泛的行业丑闻,在近几年的电影市场上实属罕见。

此外,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速的骤然放缓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影片的总体质量不如去年,缺乏现象级大片拉动。豆瓣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国产片数量虽然稳步增长,但是高分影片数量却没有出现突破,增产影片评分大多低于6分。2012年评分在4分以下的影片占比为26%,2016年这一比例增长至47%。

2016年,伴随着票房的遇冷,一个良性状况是一些“唯商业”的所谓大片的惨败。比如众星云集的《封神传奇》、《爵迹》等片票房未过5亿。人们不再愿意为一些仅仅依靠热门明星和Ip,缺乏诚意创作、制作的电影掏腰包,从某种方面来说,这是观众的成长,也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种成长。

虽然难觅现象级影片,但中国电影这一年的探索值得梳理。

这一年,警匪题材“主旋律”影片《湄公河行动》,在国庆档期凭借良好口碑走出了票房逆袭的曲线,以11.84亿票房成为影史最高票房国产警匪片;《七月与安生》跳出“恋爱、失恋加堕胎”的滥俗在青春片中杀出一条新路,主演周冬雨、马思纯以细腻动人的表现力,双双斩获金马影后;犯罪类型片《火锅英雄》和《追凶者也》,在完成度较高的故事中摸索出自己的风格;《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在叙事方法上作出新的尝试;《驴得水》在喜剧的笑声中,把讽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这一年岁末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历经精雕细琢,奉献了难得的冷静而克制的叙事;张艺谋的《长城》虽然在口碑上有争议,但探索了中美合拍片新模式,被业内认为颇为有益。

应该说,2016年的“放缓”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绝非某些论调中的“衰落”,而是经历疾速“粗糙”生长后开始迎来初步的“沉淀”。

“放缓”挤破了某些“挣快钱”电影的泡沫,“沉淀”令一些电影人认识到回归叙事的必要。历经2016的“放缓”与“沉淀”,即将到来的2017或许值得更多的期许。(完) 济宁娱乐新闻

济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济宁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济宁新闻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452584743@qq.com

takef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