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严谨影评成电影产业难题 急需独立影评传播媒体

2016-12-31 03:31:22 济宁新闻网

【一家之言】

电影评论的主要责任是监督电影创作,但最终结果是服务于电影市场。离开了评论的电影市场,将会成为资本与娱乐圈的独自表演。只需要喝彩而拒绝批评的电影业,是没法前进的,甚至会开倒车。“恶评伤害电影产业”这样缺乏逻辑与数据支持的观点,只能引起一时的舆论喧嚣,但如果能借此让常识得到一次传播,也算是它做了一定的贡献。

缺乏严谨影评成为电影产业的难题

“恶评伤害电影产业”形成的话题,迅速掀起舆论漩涡,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迷局。但随着《人民日报》发表《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评论、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表态“拒绝批评不是真正守望”,迷局也很快破解,官方的意见很好解读:恶评伤害不了电影产业,烂片才是对电影产业的最大伤害。

恶评的确会造成“伤害”,比如会伤害到片方的利益,或许有些观众看到相关评论之后,就不会选择去影院观看;也会伤害到一些电影人的“自尊”,但维护尊严的方式是拍出好片,而不是对恶评耿耿于怀,一个内心强大、对创作有自信的电影人,会从恶评的荆棘中走出来,用高口碑电影回击恶评。

这起卷入众多人参与争论的话题,并不单纯是一场骂战,它有着积极意义:批评的权利得到了捍卫,创作与批评之间的常识得到一次普及。在这个事件进入尾声的时候,最值得思考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评价体系,以及如何进行电影批评。

什么是影评?在新媒体没有出现之前,大家会认为那些由作者撰写并发表在专业期刊或大众媒体上针对电影的评价文字才是影评,普通观众是没有公开渠道发表自己对电影的评价的。而随着打分网站、社交媒体、购票App的相继兴起,任何一位观众都拥有了自己的话语平台,尽管来自观众的评价短小,有时候偏于情绪化,但仍然可以称之为影评,影评的门槛大大降低之后,“人人都是影评人”的时代终于到来。

一个完善的电影评价体系,离不开专业影评人和大众影评这两个重要的支柱。但和片方、院线方可能存在千丝万缕利益牵涉的专业影评人队伍,往往被质疑其客观中立性。而例如戴锦华/毛尖这样的文化研究的学者型影评人,尽管时不时针对大片或者话题电影发表深度评论,但由于其文本阅读门槛较高和产量较低等许多客观限制,对业界影响力十分有限。大众媒体影评版面也大幅萎缩,自媒体大号影评多流于情绪宣泄而缺乏深度。正是因为这个背景,观众才将视线投往打分网站,进行“自救”。观众在看了烂片感觉上当受骗之后通过打低分方式宣泄情绪,从消费层面看具有完全的正当性,这种权利理应得到维护。但缺乏逻辑严谨的电影评论,却成为摆在电影产业面前的一个难题。

完全可能重新建立电影评价体系

电影评论可以走娱乐化路线,但电影评论本身终归还是严肃的事情。一个快速成长的电影市场离不开电影评论的鼓励与针砭,优秀的电影评论也的确具有指导创作、引领市场走向的功用。现在的中国电影评价体系当中,除了个别电影奖项和打分网站还具有较广泛的公信力之外,其他层面多已经溃不成军。重新建立电影评价体系,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实际操作执行过程中,肯定会面临诸多门槛要跨过去。

首先是有没有平台可以为职业影评人提供阵地。此前经常有平台宣称,要用多少的资金培养一个独立的职业影评人队伍,要让影评人靠写作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尽可能地使得影评人脱离资本的控制与影响,但这样的宣言到最后往往成为博取眼球的一个说法,国内有雄厚实力的平台确实不少,但真正能够为影评人提供一个公平、公正、透明阵地的却找不出来。或有个别平台签约了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影评人,也不过是受“为我所用”的心理驱使,把影评人当成工具培养自己的话语权。

其次是要有专业的、严肃的影评传播媒体。我们有官方的电影评论家协会,也有民间的影迷爱好者组织,但却极度缺乏传播好影评的专业媒体。专业媒体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的,可以是小众的,也可以是大众的,但必须要有真正具有公信力的从业者,本着独立于产业之外的观察者身份,来筹办这样一个传播媒体。

一旦一个透明的、权威的电影评价氛围形成,将会带来非常直接的刺激效应,引领乱象丛生的电影评论走出迷雾。

电影产业已成影响公众娱乐生活的大产业,电影比以往更多地进入公众的精神生活,因此,观察电影以及评价电影,也就不再单纯是影评人的责任与义务,应该有更多其他领域的人以不同角度进入影评体系,文化、传播、社会、经济等各领域内的学者或者专业人士,都可以参与到影评体系中,稀释影评人的话语权,某种程度上会建立更加多元、客观的电影评价体系。

电影评论的主要责任是监督电影创作,但最终结果是服务于电影市场。离开了评论的电影市场,将会成为资本与娱乐圈的独自表演。只需要喝彩而拒绝批评的电影业,是没法前进的,甚至会开倒车。“恶评伤害电影产业”这样缺乏逻辑与数据支持的观点,只能引起一时的舆论喧嚣,但如果能借此让常识得到一次传播,也算是它做了一定的贡献。

□韩浩月(媒体人) 济宁娱乐新闻

济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济宁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济宁新闻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452584743@qq.com

takef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