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引发了信用危机 中国电影还是中国影评?
一句“张艺谋已死”的微博影评,如今被蝴蝶效应到了整个影评圈,在中国已经被诟病多年的影评人及影评如今面临空前的信任危机。昨日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中国电影报》文章并改名为《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当天猫眼69位专业影评人昨日接到通知,专业影评入口将要调整,猫眼购票App中“猫眼专业评分”这一功能在首页下线。
豆瓣、猫眼等评分机构的评分是否不靠谱,中国影评是否有太多红包影评和水军影评?影评到底该不该信?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影评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但绝对不是下线评分功能这么简单的办法即可解决的。一位评论者指出,真正伤害中国电影的是烂片,而不是豆瓣和猫眼。
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文章质疑电影评分
人民日报客户端日前转发《中国电影报》文章《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并将其改名为《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该文称,正在全国上映的贺岁档3部国产影片《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都正面临巨大的舆论风波。先是《长城》上映后,微博大号“亵渎电影”践踏评论底线,发布“张艺谋已死”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引发口诛笔伐;后有豆瓣为《摆渡人》刷一星事件,再次掀起轩然大波。
以12月27日19点左右的评分来看:在豆瓣上,《长城》评分5.5分(101551人评价);《摆渡人》4.4分(43311人评价);《铁道飞虎》5.7分(12623人评价)。在猫眼平台,《长城》观众评分8.4分(40.1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45人评分);《摆渡人》观众评分7.8分(10.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22人评分);《铁道飞虎》观众评分8.5分(5.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5.2分(21人评分)。
文章认为,虽然这些影片确实在艺术质量上尚存缺陷,但不可忽视的是,个别大V、公众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
文章除了表示有不少人是故意给《摆渡人》刷一星外,还透露了“撞库”、“肉鸡”这些黑客在干扰互联网正常秩序时的惯用手段。
所谓“撞库”,指的是黑客通过收集互联网已泄露的用户和密码信息,生成对应的字典表,尝试批量登录其他网站后,得到一系列可以登录的用户。很多用户在不同网站使用的是相同的账号密码,因此黑客可以通过获取用户在A网站的账户从而尝试登录B网址,这就可以理解为“撞库攻击”。
“肉鸡”也称傀儡机,是指可以被黑客远程控制的机器。黑客通过诱导客户点击或者电脑被黑客攻破、用户电脑有漏洞被种植了木马,黑客可以随意操纵它并利用它做任何事情。文章称利用“撞库”“肉鸡”等网络作弊技术,一个团队甚至几个人就可以轻而易举进行“刷分”。大量的影评通过收集各种大V、小V、大号、小号的信息,软件自动生成,而且可以做到抓取的信息不重样。
创办人解释豆瓣评分机制
被《人民日报》批评后,猫眼专业评委昨日接到猫眼方面的电话,称专业评委的打分目前下线。去年12月18日,豆瓣创始人阿北(杨勃)发表的回应大众对豆瓣电影质疑的长文再次获得较多关注。阿北(杨勃)在这篇《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中,详细解释了豆瓣评分机制、是否有水军以及怎样解决等问题,并表示自己会继续满怀诚意地保护公众对豆瓣评分的信任。
文中提到:1.豆瓣电影打分过程都由机器完成,1-5星被换算成0到10分,然后除以打分人数得到平均分,“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分数更新速度也很快,“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2.随着豆瓣用户越来越多,对一部电影的评分也越来越接近“普通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而不是“文艺青年的品位”(除了一部分特别小众的独立电影)。
3.豆瓣一直在跟水军“斗智斗勇”,而且可以说电影评分已经“很难刷得动”了。这个过程主要也是通过程序算法的不断调整和优化,识别出是“非正常评分”后,首先会预防性地计入评分,再确认是刷分之后删除。
4.豆瓣不会靠牺牲电影评分公正性来赚钱。电影评分和电影商务部分完全没有关系,来源于电影行业的主要营收渠道是仅限于电影的宣传banner广告。
“公关无处不在”
《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文章刊出后也颇受争议,业内人士认为,批评影评作假没问题,可是文章颇有为《摆渡人》洗白之嫌,而《摆渡人》目前的反响确实欠佳。有著名影评人就以《豆瓣和影评人搞不垮中国电影,烂片才会》为题予以回击。《摆渡人》片方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对于电影评论的态度是欢迎任何的批评与赞美,希望电影评论有自由表达的空间。
一位猫眼评委表示,影评人收红包、雇水军抬高自己踩低别人等事,在中国确实都有,但若以《长城》、《摆渡人》打分低就质疑中国所有影评打分未免有失偏颇。而一位观众则表示,自己并不是依据打分而决定是否看一部影片,而是自己看完电影后,会对照一下自己的打分,看一看猫眼专业评委的短评是否与自己的判断相一致。
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年前,水军刷高口碑会给一部影片造成声势,但是目前中国观众的观影经验越来越丰富,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所以想通过影评或者评分来误导观众会非常困难。
尹鸿教授表示国人在电影环境中需要的是自救,就像你吃到假的食物,你需要自己擦亮眼睛去辨别真伪。所以对于一部电影,究竟好看难看,主要还是靠自己判断,而不要盲目听信其他人,“公关无处不在,就连朋友圈,也有很多人会被公关”。而且一部电影,不会有众口一词的称赞,也不会全部都是批评,有喜欢的,也必然会有不喜欢的,也不可能粗暴简单的划分。
电影局局长否认约谈“豆瓣”
昨天有媒体报道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约谈了“豆瓣”。当天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微信朋友圈对该报道进行了回应。
全文如下:这篇文章过度“猜想”了事实。电影局没有与豆瓣有过任何接触,也不认识豆瓣任何人,很想有机会接触,大家共商和探讨促进电影进步的话题。
在与猫眼负责人一次交流中,探讨过“专业评分”的话题,大家的共识是: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样本量,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度,让专业评价更开阔,更具说服力。
读过《中国电影报》关于评分体系的质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大家也都不会为此焦虑。
创作和批评是电影的一体两面,电影进步更期待评价体系实事求是。试图拒绝批评,那不是真正的电影人;而批评脱离事实,批评的作用则难以生效。
电影不容易,批评也不容易。在求索的道路上,各自独行又相互守望,就是走向目标的同行者。
今年秋天,部分电影人共聚长春,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生命线,改变是新课题,团结是凝聚力。完成这个共识,任重道远,艰辛备至。
后续
人民日报评论部发文“要承认观众的打星评级权利”
正当人们对《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一文进行热议的时候,《中国电影报》发表的原文《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作者郝杰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写文章目的不是要“手撕”豆瓣和“猫眼”而是希望这两个指导观众的观影平台,都有责任去尽力做到客观、公正,同时呼吁共同创造公平公正和客观理性的评价体系。
而昨天,人民日报评论部的微信公号“人民日报评论”发表了署名张凡的一篇文章,题目为《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该文与前文的观点大相径庭。而就有读者提到的所谓论调问题,发布者在文章后面的评论里回复称“以此为准”。
该文提到“无数人有弹有赞,给一星也给五星,就形成了电影评价的‘大数据’。偏激的、赌气的、找茬的人,肯定都会有,但样本量足够大,也能照见整体性的观感、多数人的态度了。”
“‘洗澡水脏了,不能把盆里的孩子也倒掉’,这应该是共识。不过,话说回来,电影作品真的会被‘一星’毁掉吗?电影生态真会被‘差评’影响吗?却也是未必。”
“有人说,看电影就像吃饭一样,好不好吃一尝便知……而换个角度看,多少靠‘小鲜肉’、靠‘五毛钱特效’、靠‘炒作绯闻’博眼球的电影,即便买了一万个‘五星好评’,最终也不过是沦为笑柄。与其跟网友较劲,真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态度,或者水平。”
“电影票房很重要,但不可能也不需要搞成面子工程,每年都‘大幅增长’——增不增长,增长多少,都应该是市场决定的。”
“承认观众有‘用脚投票’的权利,也就要承认观众有‘打星评级’的权利,这都是一种选择。”
“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爱之深,责之切’,网友的评价虽然不一定就是‘权威’,但也是观众心声的投射。说到底,真正拿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可能是重要得多得多的问题。”
文/本报记者 肖扬
文化旁白
普及电影大众教育 帮助电影观众“自救”
今天的中国电影,尤其是院线电影似乎陷入到了一个死循环之中,这边部分电影企业花重金雇人说好,甭管叫宣传还是炒作;那边部分影评人就玩命说差,甭管是恶意还是善意;这边猴精猴精的,那边贼奸贼奸的,最后倒霉的就是观众:完全懵圈!
信电影企业的吧,一去电影院——吐了;信影评人的吧,不去电影院——悔了,末了,只能琢磨,到底这电影的好坏有没有准谱呢?
其实,电影无论作为艺术作品,还是市场商品,衡量其质量的好坏,它肯定是有标准的。
这个标准,一方面来自电影本体:这门艺术所应该有的规律、原理、原则;另一方面来自大的艺术审美,包括审美意识、审美取向等等。可惜的是,这些年,中国电影要么注重的是用影片挣钱;要么注重的是用影片拿奖,只考虑从上而下,从内到外的电影行业发展,即以电影商品来圈观众;却忽略了从下而上,从外到内的观众培育,即以电影审美能力为目的的培养观众。简单地说,即中国电影的普及性教育与中国电影的市场发展是不成比例的。
中国电影教育更多的是学校教育,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以外,还有许多非艺术类高校也都开设电影专业或者电影课程,但是这些高校很少走向社会,去开设一些以普及电影常识,提高审美能力为目的社会课程;而社会上也有一些机构,例如艺术馆、博物馆,甚至酒吧咖啡馆,会经常搞一些电影艺术鉴赏课程或者活动,但是囿于规模和影响力,参与者的范围并不大,至少那些被电影企业和影评人所糊弄的观众是很少参与这样的活动的。
坦率地说,我们今天无法说清到底是中国相当一部分电影质量差,还是一部分影评人嘴毒心恶,但肯定的是,它们都缺少了观众和读者的监督,不是观众和读者不想监督,而是在庞大的资本力量和舆论机器面前,他们没有能力去监督。
骗子太多,抓不完,打不净,怎么办?只有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骗意识才成——对待中国电影和影评,其实也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