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片方为《长城》开骂 文艺繁荣需有健康批评
汤华臻
连日来,一场互撕闹剧整得文艺界沸沸扬扬。某影评人在微博配图炮轰电影《长城》,称“张艺谋已死”。激烈之语迅速引来片方反击,乐视影业官微发布警告函要求其道歉,CEO更直接开口对骂:“躲在阴沟里诅咒中国电影的你已经腐烂!”
双方态度之极端、言辞之暴戾,不由得让人困惑,这还是在围绕电影展开的文艺批评吗?文艺批评,是对文艺作品进行的思想审视和艺术评判,是批评家和创作者、批评家和作品受众进行理念探讨、心灵交流的方式。口诛笔伐、唾沫横飞,动辄报之以人身攻击,显然失焦跑偏。健康的文艺批评应该是什么样的?一方面,批评者的立意应该是真实客观,态度应该是与人为善,原则应该是对作品不对人,风格应该是尖锐而鲜明;另一方面,文艺创作者也要胸怀雅量、虚怀若谷,乐于接受“戳痛处”的批评。
鲁迅先生在《骂杀与捧杀》中称,“批评家的错处,是在乱骂与乱捧。”我们当下的文艺批评,似乎正陷入某种“乱”的扭曲。要么,一点批评精神没有,浮于表面、隔靴搔痒,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要么诉诸情绪化宣泄,掺杂着大量的八卦揭秘和人身攻击,将本应是智慧碰撞的创作之争变成了隔空互怼的口水仗。如此种种,看上去熙攘热闹,但牵扯了太多别的东西,掩盖了批评之真义,当然也不会有批评之效用。
文艺创作要想真正繁荣,离不开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勾勒中华文化艺术发展史可以发现,文艺创作的盛衰曲线与健康文艺批评的活跃度几乎一致。从三国时期的《典论·论文》到南北朝的《文心雕龙》《诗品》以及近代的《人间词话》,这些文艺批评名著着眼文学作品、文艺现象,笔触力透纸背却不尖酸刻薄,不吝赞赏之语也不盲目吹嘘。如此批评才能真正如一面镜子、一剂良药,为当时乃至后代的文学创作者不断提供镜鉴和指引,直至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必须要有更真切的批评,这才有真的新文艺和新批评的产生希望”,“希望有伟大的批评家出现,使我们跃上大家认可的新高度”,隔着半个多世纪,鲁迅和莫言的呼吁高度契合。今天的中国蕴藏着文艺创作的富矿,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中国文艺从“高原”迈向“高峰”将拥有更好的牵引器。 济宁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