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底留守儿童,也要摸清责任清单
社论
全国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一直缺乏权威数字。据报道,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日前透露,此前使用的都是估计的数字,我国今年将首次摸清留守儿童底数。据称,由27个部门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即将开始运行。
长期以来,留守儿童总以跟悲剧捆绑的方式,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特别是贵州毕节等地多起留守儿童悲剧发生后,官方和民间,对该群体均表现出深深关切。他们的生存样态,他们面临的现实困窘,他们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让人牵挂、让人忧虑。但遗憾的是,我们连他们的准确人数都不知道。所谓关爱,有时更像是一种正确的表态。
这样的“心中无数”,是留守儿童生存状态的显性呈现,可对应整个群体的无名与无序。他们是沉默的羔羊,在文明的边缘、在被现代化无情甩下的乡村野蛮生长。他们是在册的公民,虽然每每让人落泪,却因“无名”而“无序”乃至被隔在文明社会之外,成为社会为现代化支付的一种代价。尤其可怕的是,类似的“留守”,还有代际传承的可能。
无论是全国妇联根据样本数据推算出的6100万,还是包括流动未成年人在内估算的近1亿人,模糊的数据背后,折射的是管理的粗放、关怀的欠奉。若连留守儿童数量都搞不清,也就难言精准帮扶。因此,摸底排查这样的基础性工作,本也不能再等再拖。
首先,类似调查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困难,主要还在于是否有尽力帮扶的意愿。也即普查之后,关键还是要拿出切实举措,将“毕节的孩子”当做“国家的孩子”,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里考量。比如说,降低城市安家、教育门槛,让进城务工农民能将孩子带在身边,让随迁孩子都有学可上,感受到社会的照拂。
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这些台账应对应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而不是一堆数字;需要对应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而不只是“等因奉此”的公文转呈。准备怎么帮扶、帮扶了哪些具体的人、有无具体责任到人等,也该有清晰可查的清单和台账。
其次,底数搞清之后,相应的社会管理也该转变思路,从以往的管控转向服务的抵达。这其中,提高统筹层级、全国一本账很重要,如留守儿童档案建起来后,要与流动未成年人信息监测有效对接,相应的中央转移支付的义务教育经费等也要尝试转移、流动,避免流出地与流入地间的“甩包袱”拉锯。
还要看到,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问题,并非仅仅是因物质匮乏,也与精神、心理上的缺乏关爱相关。基于此,对该群体的摸底,不能止于数量,还有对他们心理健康程度的动态监控摸排。这也需要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守土有责,做好分内的精准帮扶工作。未来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也不妨同步考虑构建健全的精神干预机制,让孩子们能健康成长。
给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孩子一个可预期的未来,社会才有未来。有什么样的青春一代,才会有什么样的现代化。而对留守儿童摸底,迈出了“精准帮扶”的重要一步,而当帮扶精准到位了,留守儿童乃至社会的未来也会更加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