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保障缺位致菜价“高烧”难退
社论
今年清明时节的菜价,依然维持着春节前的超高价位。受寒冬腊月天气影响,以及元旦春节消费旺季拉动,春节前后菜价有一段上扬周期是正常的,如遇菜农最忌讳的“烂冬”气候,春节前后菜价比正常时段高上三到四成也算正常。就算春节后雨水过多,气温因倒春寒偏低幅度过大,菜价进入阳春三月也该有所下调。可今年阳春时节,菜价呈现出与往年大不相同的持续上涨态势,已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切。
甭说反季节种植的时鲜蔬菜,就是大棚种植的一般性蔬菜,其价格从去年10月下旬起,就步入了一路上扬通道。鉴于此,有关方面开始调研此轮蔬菜价格只涨不跌之原因,已进行的调查覆盖了全国各个“价格大区”,每个“价格大区”又分为若干“价格小区”,可在蔬菜产供销行家们看来,已公布的涨价原因过于“原则”,或者将涨价原因程式化地归咎为天气等自然因素,因此有待于认真探究更深层次的原因。
几乎所有的调研结论第一条,都将菜价暴涨归咎于种植与运输成本的持续攀升。其实,国内外化肥、农药、薄膜(蔬菜生产“三大件”)价格已连续数年被腰斩,种植环节除人工成本继续呈攀升外,成本之大头都呈连年下行状。此外,国际油价已一降再降,运输成本中的最大部分成品柴油价格,已跌至近十几年来未有之低价位。经本届政府简政放权还利于民之持续努力,眼下,全国所有公路蔬菜运输一律不收任何“买路钱”。成品油价大跌加“绿色通道”全开,运输成本攀升导致菜价“高烧”不退的结论,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各地曾广泛实施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互动式“菜篮子”工程,一度较好破解了蔬菜供给难题,产销平衡又大体稳住了蔬菜价格的涨幅。眼下,蔬菜生产步入旺季、菜价却不降而升的“反市场”现象再次警示人们,蔬菜生产光凭政府之手调控,肯定供不应求;可若完全任由市场调节,必然出现市场失灵和菜价失控。
目前,国内各城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即便不说已被消蚀殆尽,但恐怕没有哪个城市敢说自己的“菜篮子工程”仍完整无损。大量的城郊菜田通过“卖地财政”转化为高档商品楼盘,甚至成片的别墅区、游乐场和城郊人造森林公园。昨天,农业部紧急推出切实强化责任落实、切实优化生产布局、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切实加强指导服务、切实搞好产销衔接共五条应急措施,承诺尽快“全力抓好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五个切实”条条在理,可真要逐条落实,各级农业部门尚缺乏切实可行的抓手。蔬菜产供销早已过度市场化,当出现市场失灵和价格失控时,政府要想有效纠偏,手头须拥有可直接调动的相关资源及行政法制权力,才能干预价格走势。可如今的农业行政部门,可调动的相关资源及行政法制权力都比较有限,因此,“五个切实”要全面完整落地,不但农业行政部门要严格依法履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也要积极协调保障,把稳定菜价当成一项紧要、重大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好。
当下对蔬菜价格影响最大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产销信息严重不对称和失真,二是城乡菜场中应有适当比例从市场中分离出来,回归公益性质和公共用品属性。对第一个问题,可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将“互联网+蔬菜产销信息”点对点发给每家菜场和每位菜农。这件事单靠农业行政部门做不了,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却没有积极性,因此需要中央更高层级机构出面协调部署,推动蔬菜产销信息充分流动和产销平衡。对第二个问题,更需要有“大改革”战略部署,才能改变城乡菜场完全市场化、摊位费和零售菜价水涨船高的局面,保障部分蔬菜供应的公共用品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