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非洲做什么
在许多西方国家眼中,中国与非洲的紧密合作有些费解——两者相距遥远,文化与制度迥异,观念差异惊人。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是非洲最慷慨的援助者,即令在很困难的时期,中国对非援助也大大超过许多发达国家。
中国是想去掠夺非洲的资源吗?是为了传播意识形态吗?是在支持恶棍政府吗?
本书作者从实证出发,深入梳理了中国的援非史,得出独到见解:中国一直努力将自身发展经验移植到非洲去,而这个经验如此独特,以至于西方政客们忘掉了,这其实曾是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的方式。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西方的援助大量涌入,但问题接踵而来:许多援助口惠而实不至,数字很大,实际到位资金很少,此外,援助效率很低。
同样的问题,中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有体会,中国为非洲建设了许多工厂、铁路等,外援资金一度达政府总支出的5%,然而,这些企业却因缺乏现代管理,很快出现了严重亏损。
对比不同的援助方式,中国人发现,日本式的道路更可取,即:不附加政治条件,多投入工厂及基础设施,提供低息贷款,给予技术与管理支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这种援助方式曾经极大地帮助过中国人,所以,中国人相信,它们也适合非洲。
当然,非洲情况特殊,比如工人的职业素养相对低、劳动法保护更不全面、市场化程度不够等。更麻烦的是,非洲人不理解只知道工作、很少享乐的中国人为什么要来非洲,他们只好猜测:中国人是来掠夺自然资源的,中国人是彻头彻尾的商人。
然而,令黛博拉·布罗蒂加姆惊讶的是,虽然非洲精英们也会指责中国人,可一谈到西方,他们马上会改变态度:非洲人更欢迎中国人。
那么,究竟是谁的援非策略更成功、更持久呢?西方来到非洲的历史要早得多,为什么却没能赢得足够的尊重?在鄙夷中国人的务实而低调的援助工作之外,西方是否应追问一句自己做得如何?
本书用冷静、客观、中立的方式,深入剖析了中非关系,检讨了不同援助策略的优劣。最难得的是,作者将实事求是与全球视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正在培养世界眼光的中国读者来说,本书不啻是一本好的教材。
读家:陈辉
外交:《龙的礼物》
作者:黛博拉·布罗蒂加姆
定价:59元
评分:8.0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济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