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阁在清代有多重要:相当于汉代云台唐代凌烟阁
核心提示:随着乾隆帝十全武功的建立和帝国版图的扩展,紫光阁的地位愈加显赫,1760年乾隆决定重修紫光阁,仿照汉代的云台和唐代的凌烟阁,在紫光阁内悬挂战图及功臣像,以表彰战绩并展示帝国武功的威仪。
康熙出巡图 资料图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汪堃,原题:马雅贞:清朝的帝国气象是如何被塑造起来的?
2016年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作者马雅贞,系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长期从事明清地方艺文和宫廷图绘研究。1月11日,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举办了《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学术专书发表会,在发表会上,马雅贞逐层揭开了清宫战图背后的帝国隐秘,带领读者走近这本积十数年之功而成的清史新著。
马雅贞副教授在发布会现场
马雅贞的报告首先谈及了清史研究中汉化说与新清史之间错位的分歧,她指出从双方关怀的核心问题和研究的重点看,双方的争论是一场没有交集的对话。然而在研究中国本部(Chinaproper)的汉人社会时,双方研究出现了交集,新清史的解释包容了汉化说清朝统治者将汉人整合在清帝国超越所有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共时皇权(simultaneousemperorship)之中。由此,马教授发问:从被统治者的角度看,汉人社会何以被统治了近三百年?清廷采纳了汉人传统的王权思想,就足以让汉人长期接受满人的统治了吗?清朝皇帝以儒家思想作为汉化政策的核心,就能赢得儒家精英的长久支持吗?在满人对汉人近三百年的支配关系中,除了中国传统王权与汉化政策,是否还需要其他的机制与过程使这种支配关系得以确立并维系?
由这些问题出发,马雅贞以时间为线索,结合全书架构,对明清战图在权力场域变迁中的流变与运作进行了梳理。
济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