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国”频受重创,地区和平还有多远?

2016-10-18 16:09:47 济宁新闻网

叙利亚政府军于3月27日收复台德穆尔,成为政府军继续东进的重要转折,为下一步收复代尔祖尔省作好铺垫。“伊斯兰国”位于北部拉卡省的另一大本营也将受到打击。

伊拉克政府军在与“伊斯兰国”交战中取得可观战绩,陆续夺回中部和北部大片地区。3月24日,伊政府宣布开始展开收复第二大城市、尼尼微省首府摩苏尔的军事行动,接连取得胜利。

今年5月以来,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加紧了军事打击恐怖组织的活动。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卫队日前宣布,政府卫队在苏尔特对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取得重大进展。

俄罗斯国防部8月11日称,俄军6架图-22m3型战略轰炸机从俄本土起飞,对“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境内的大本营拉卡实施空中打击,摧毁军火库、营地和可能生产化学武器的工厂,该组织大量武装人员死亡,损失惨重。

8月12日,美国防部副发言人特罗布里奇证实,驻阿富汗美军在上月底的一次空袭中消灭“伊斯兰国”阿富汗分支领导人哈菲兹·萨义德·可汗。为遏制“伊斯兰国”向伊拉克及叙利亚以外地区扩张,美军自今年以来加大了对阿富汗、利比亚境内“伊斯兰国”目标的打击力度,迄今已对阿富汗境内的“伊斯兰国”目标进行了百余次空袭,并与阿特战部队开展多次联合清剿行动。

叙利亚、伊拉克动荡持续,相关国家“出工不出力”,“伊斯兰国”难以从根本上铲除

民族矛盾、教派矛盾是造成叙利亚、伊拉克动荡现状的内在原因。自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大量基础设施被破坏,伊拉克政权出现权力真空。由于缺少管制,混乱的社会环境使伊拉克成为恐怖主义发展的温床。如今虽然叙伊两国战场纷纷传来捷报,但要彻底剿灭“伊斯兰国”还为时尚早。

其次,一些西方国家在反恐问题上表面义正言辞,实则暗藏私心。“出工不出力”已成为国际社会联手打击“伊斯兰国”的一个重要障碍。叙利亚政府多次强调,应避免将打击恐怖主义的问题政治化,西方国家必须摒弃双重标准,尊重叙利亚主权,支持叙政府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

“伊斯兰国”虽然失去了一些地盘,但实力未受到严重削弱。伊拉克政治评论家纳吉布·朱布里认为,伊政府军虽成功收复拉马迪等城市,但并未对盘踞在伊境内的“伊斯兰国”造成致命打击,“政府目前的战绩象征意义大于战略意义,‘伊斯兰国’仍有能力在伊境内各地区发动大规模袭击”。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伊斯兰国”并不会束手待毙。在军事上不断受挫后,它正通过制造更多恐怖袭击的方式实施报复。伊拉克军事专家哈桑·杜拉米说,“伊斯兰国”在前线失利后便频频在伊政府控制区发动恐怖袭击,企图挑起教派冲突,以维持自身影响力,吸引新人加入,以牵制伊政府军的行动。

叙伊两国政府只有尽早实现国内各民族和各派别之间的真正和解,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极端势力的土壤。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需要有关国家拿出足够的诚意和智慧,经不断努力方有可能办到。

国际反恐警钟长鸣,维护国际社会安全秩序任重道远

6月28日凌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蒲种一个酒吧遭“伊斯兰国”恐怖分子手榴弹袭击;6月28日晚,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机场遭遇自杀式恐怖袭击;7月1日晚,孟加拉国达卡市古尔申区的一家餐厅发生武装分子劫持人质事件;7月3日凌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再遭炸弹袭击……近期国际社会恐袭事件频发,频频遭遇挫败的“伊斯兰国”急于显示它能够在更多地方策划恐怖袭击的能力,对国际社会实施报复。

虽然近来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势力接连遭受重创,但国际反恐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恐怖主义根源的多样性和袭击手段的多样化决定了反恐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恐怖主义是由多种矛盾长期积累导致的,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引发新的社会矛盾,由此导致恐怖主义在短时间内很难根除。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进步,恐怖分子采取的手段层出不穷,计算机恐怖主义、金融恐怖主义等新型恐怖主义对政治、经济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此外,在全球反恐的过程中,各国在反恐立场、手段等方面的分歧增加了反恐合作的复杂性。某些国家还以反恐的名义干涉他国内政,或借机进行军事部署,力图保持自身的霸权地位。例如在处理“东突”问题上,美国从本国的长期战略利益出发,只将中国列出的4个主要的恐怖主义组织中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组织”列为恐怖组织,在诸多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这无疑为国际反恐合作带来阻碍。

恐怖袭击频发,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孟加拉国恐袭事件发生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强调了为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而加强地区和国际性合作的必要性。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也呼吁全世界团结一致对抗恐怖主义。我国也将对恐怖主义犯罪在立法、司法方面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支持联合国在反恐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地区和双边反恐合作,积极营造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济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济宁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济宁新闻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452584743@qq.com

takef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