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感慨清末剐刑:搞得精细而科学 令人叹为观止|晚晴|罪犯

2016-04-27 16:07:13 济宁新闻网

核心提示: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套凌迟用的刀具,装在一个木匣里,有一二十把,大小不一。还有一把细长的锥子。据说受凌迟的人挨了很多刀,还不会死,最后要用这把锥子刺穿心脏,才会气绝。中国的剐刑搞得这样精细而科学,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西人绘画中表现的处斩

西人著作中所绘的鬼头刀

中国古代的刑枷

本文摘自:中国经营报2015年11月23日第50版,作者:董建中,原题为:《晚晴刑场目击记》

晚清处斩死囚的场景。这可能是西方好事者雇人做出的摆拍之作,仔细看两边的观众,可知他们许多人并没有看行刑,而是在看镜头,若真是在砍头,应不会如此。现场没有监刑官员,也令人生疑。但即便是摆拍,还是能反映出清代实行斩刑时的大致情形。

很多年前,曾上映过一部电影《谭嗣同》,影片末尾,谭嗣同引颈于木墩之上,从容就戮,还不忘吹去木墩上的小虫。这个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极深印象。

当然,更多表现旧时代斩刑的场合,是犯人跪着,彪悍且常常面带凶相的刽子手,高高地举起长长的、宽大的鬼头刀,向下力劈

1851年(咸丰元年),在广州英国驻华领事馆任翻译的英国人密迪乐(ThomasTaylorMeadows,1815~1868年)目睹并记录了当地死囚受刑的过程。

那又是怎样一种场面呢?

清史知微

济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济宁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济宁新闻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452584743@qq.com

takef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