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将戚继光选兵行动的标准为何是伶俐的不要?|戚继光|倭寇
核心提示:胡宗宪读到建议书,不屑一顾地把它扔在地上,说:浙江人要是可以训练,我自己早就练了,还等你来动手吗?
本文摘自:环球网,作者:佚名,原题:《戚继光选兵:行动伶俐的不要 关键时刻靠不住》
古往今来,要做好一件事情都很难。特别是需要许多人合作的事情,尤其难。最痛苦的,是一个聪明人面对一群猪队友,那种无力吐槽、无处哭诉的感觉,相信今天许多人都体会过。但是,事情还得做。你不动手,麻烦不会自己飞走。明代抗倭战争中,就有这么一个中层干部,面对重重困难,不气馁,不退缩,苦干实干加巧干,最终拉出了自己的队伍,打响了一个国际品牌。
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800多人流窜至浙江慈溪,进攻龙山所。明军一万多人前去迎战。明军总兵力是倭寇的十几倍,按照常理,可以全歼倭寇。但是熟悉明军战斗力的倭寇却毫不在乎,不但没有逃跑,反而分成三路,由三个头目分别率领,主动进攻明军。滑稽的一幕出现了,明军各部迅速崩溃,四散奔逃。一名刚刚上任的年轻参将怎么也无法让部下不逃跑,于是自己跳上一块大石头,连射三箭,把三名敌军头目都射死了。正在逃跑的明军见状,就又跑回来集合。倭寇士气受到打击,就退去了。
这名三箭退敌的参将,叫做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蓬莱)人。他出身于世袭的将门世家,17岁就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1553年升为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全省的备倭防务。两年后他被调到浙江,1556年被任命为宁绍台参将。他刚刚上任的第一仗,就是上面的龙山所战斗。这是他第一次在战场上正式面对倭寇,此时他还是一个29岁的年轻人。
虽然戚继光本人依靠神奇的箭法获得了名声,但是他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明军的腐败无能让他深感震惊。在其后的几次战斗中,戚继光的部队虽然表现得比其他部队好,但是素质终究不高,又不听从指挥,无法打硬仗,所以始终不能按照戚继光的预想那样彻底歼灭敌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板再有想法,下面的团队不行,终究还是做不成事情的。
这使得戚继光萌发了自己训练军队的想法。他向胡宗宪等上司请求,给他3000士兵进行训练。上司最先给他配备的,还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杂牌老兵。戚继光不喜欢这些兵,希望能够在浙江就地征兵,让他从头开始训练,三年以后一定能够御敌作战。
戚继光的同僚听了他的想法,都哄堂大笑。有人说,抵御倭寇自然有总督、巡抚们来主持,我们管那么多干什么?而且这么多年来,从来没听说倭寇是可以消灭的。只有等他们劫掠够了离开时,我们就去海上追击一下,或许可以将功折罪,还可以从中渔利不少呢。戚继光面对这些聪明绝顶的猪队友,不禁喟然叹息,但还是忍不住反驳道:能工巧匠能够把无知觉的生丝精炼为熟丝,我们将官却不能把有知觉的民众训练为能战的士兵,岂不是比普通工匠还不如吗?面对他们不惭愧吗?而且每次都等倭寇劫掠够了再象征性地追击,我们作为军队,怎么能够保障人民的安全?对付倭寇,如果不能将其大创尽歼,那么就无法杜绝他们再来。于是力排众议,向总督胡宗宪呈上训练浙江本地人当兵的建议书。
胡宗宪读到建议书,不屑一顾地把它扔在地上,说:浙江人要是可以训练,我自己早就练了,还等你来动手吗?过了一会儿,又让手下人把信拿起来重新读,说:这件事别人应该都已经听说了,我要是不同意,他们可能会把以后的军事失败归咎于我。我姑且让戚继光练兵吧。于是给了他3000绍兴兵。这些兵经过戚继光的训练,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军容严整,也打了一些胜仗,但是问题仍然不小。他们内心十分畏惧敌人,进攻的时候,离敌人近了就退走。如果敌人退了,他们又追,敌人回头抵抗,他们就又退走。说到底,还是怕死怯懦,不能进行硬碰硬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而且这些兵有时还妄杀平民甚至战友的首级来虚报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