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真正作者是淮南王刘安?|离骚|作者

2016-04-27 16:03:25 济宁新闻网

核心提示:1951年3月至5月间,《光明日报》连续刊登了四篇论文:《楚歌及楚辞》《〈离骚〉底作者》《淮南王安及其作品》和《〈离骚〉以外的屈赋》,怀疑包括《离骚》在内的诸多作品并非屈原所作,而将著作权归诸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及其身边文士。

淮南王刘安 资料图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杨焄,原题:郭沫若拳打胡适,以及朱东润冤枉杨树达

1951年3月至5月间,《光明日报》连续刊登了四篇论文:《楚歌及楚辞》《〈离骚〉底作者》《淮南王安及其作品》和《〈离骚〉以外的屈赋》,怀疑包括《离骚》在内的诸多作品并非屈原所作,而将著作权归诸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及其身边文士。论文的作者朱东润晚年回忆说,此事缘于和叶圣陶的通信,圣陶问我最近有些什么著作,我说有是有的,是关于《楚辞》的四篇文章,不过论点的争执太多,不宜发表。圣陶说给他看一下也不妨。我这就把文章寄去(《朱东润自传》第十二章)。没想到老朋友先斩后奏,没有征询他的意见,就转交给《光明日报》发表。书生气十足的两人起初或许并不觉得此举有多不合时宜,更未曾料到居然会激起轩然大波。没过多久,郭沫若就率先发表评论,居高临下地呵斥道:这样的考证是很成问题的,但是也有它的渊源。它的渊源是什么呢?就是胡适!这种研究方法是标准的唯心主义,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是无足怪的。(《评〈《离骚》以外的屈赋〉》)在当年的特殊形势下,这样的宣判足以令对手胆战心惊。据朱东润说,从5月到6月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自己上阵,并组织杨树达、沈知方两位先生同时出马,先后发表了五篇文章。这一次形势很危急,经过一番考虑以后,我觉得最好是闪开一着,让这三位扑一个空(《朱东润自传》第十二章),自忖得不到公平辩论的机会,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不过要说杨树达是被组织来的,也许未必符合实情。因为位高权重的郭沫若不仅斩钉截铁地断言:无论从史实上、思想上、文艺上来说,把淮南王刘安认为《离骚》的作者,是没有办法可以成立的。(《评〈《离骚》底作者〉》)还用很轻慢的口吻说道: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并世学者已经写过不少的文章了。然而到了今天朱先生却依然笃信胡说而一概不管,而且还要把胡适的歪风更进一步展开,这却不能不使我们惊叹!(《评〈《离骚》以外的屈赋〉》)俨然已经觉得稳操胜券,根本用不着再约请帮手。退一步讲,即便要组织,也该是《楚辞》研究方面的专家,而非并不以此见称的杨树达。

杨树达于当年日记中也曾述及此事,如5月31日那天说:草《离骚传与离骚赋》。并撮述文中要点;到了6月12日又写道:九日《光明日报》来,《学术》栏已登余《离骚传与离骚赋》。(《积微翁回忆录》)如果真是受到邀约,恐怕不会不记上一笔在半年前的日记中他就提过:阅二十日《光明日报学术》副刊二十六号,载余《竹书纪年所见殷王名疏证》。此去年七月寄与郭鼎堂者,由郭代投也。(同前,1951年1月24日)并未讳言其事。而从《离骚传与离骚赋》来看,杨氏意在讨论刘安做的究竟是《离骚传》,还是《离骚赋》,尽管以驳正朱东润为主,但也附带批评了郭沫若,称其似乎欲折衷于传、赋之间,有迁就赋字的意思,并说我对于此问题的见解,和郭沫若微有不同,还提到郭先生说:太史公作《屈原传》,曾参考《离骚传》。据我看,这篇《屈原传》可能全本《离骚传》,不仅止参考罢了,屡屡指出郭氏的讹谬,哪有这样帮腔助阵的?

另外可资佐证的是作家出版社在1957年编辑出版《楚辞研究论文集》,收辑的范围很广,凡可备一说、足资参考的,当时有过一定影响的,概行收入(《出版说明》),其中也包括朱东润、郭沫若和沈知方三位在此次论争中的全部论文,唯独缺了杨树达这篇。而此文绝非泛泛之作,杨氏本人也相当满意,不仅说詹安泰读余《离骚传与离骚赋》,谓郭沫若不及也(《积微翁回忆录》1951年6月20日);为了精益求精,又在次年改撰(同前,1952年3月12日);还指出阅郭沫若《奴隶制时代》,讨论《离骚传》文字,谓淮南王传或是赋体之说为余纠正者,已改易其说矣(同前,1952年10月29日)。最后不但将其收入《积微居小学述林》,还在晚年写定的《汉书窥管》中迻录其要旨。如果文章最初确由郭沫若组织而来,出版社照理不该出现这样的疏漏。

济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济宁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济宁新闻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452584743@qq.com

takef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