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务自由,你应该了解的是规模而不是复利
文/花满楼
财务自由实现后的种种场景,让人们心驰神往。那么从 A 点到 B 点,究竟这个路径该如何划出来呢?亦或者「财务自由」到底是什么?究竟有没有这回事呢?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财务自由」,这个听起来非常具有学院派的词汇,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大家想象空间的大门。
如果你手持麦克风,采访一下路人对这四个字的看法,会听到各种眉飞色舞般的形容:比如逛超市不看价码,只管往购物车里扔东西;比如躺在白色的躺椅上,双手枕在头的后面,望向远方海天一色的美景,身边还会跑过几个穿比基尼的美女。
这些财务自由实现后的种种场景,让人们心驰神往。那么从 A 点到 B 点,究竟这个路径该如何划出来呢?亦或者「财务自由」到底是什么?究竟有没有这回事呢?
「财务自由」到底是什么?
财务自由究竟是什么?撇开那些充满浪漫情怀的想象,回归到严谨冷静的定义中,其实它是这么一回事:「你的被动收入已经满足了你正常开销的最低值,也就是说,你无须主动的劳动,仅靠你所持有的资产所持续产生的收益,就已经足够让你在这个世界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关于如何实现它,有些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复利。
很多人提出了「复利」这个概念,笔者至今听得耳朵都快要磨出茧子的一个例子就是那个折纸片,折多少次之后纸的厚度就能登上月球。由这个例子出发,很多人相信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持续不断地利用复利原则进行滚动,也就是持续的进行「利润率较小」的滚动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么它将产生巨大的收益。
这样一个理论给很多生活困顿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希望的出口,让他们的眼睛再次亮起来。但是然后呢?就没有下文了。其原因也很简单,这样的理论太过理想化,你是如何能够保证每一次的交易都能获取利润,哪怕这个利润很微不足道?
关于实现「财务自由」真正的途径:「规模化效应」
所谓「规模化」,其实是英文:「scale」这个词的直译。到现在为止,其实,大家对这个概念并不熟悉,但是如果熟读外文文章,尤其是科技圈里各种分析文章的人,你会发现「scale」这个词频繁的出现各路大咖的嘴中。比如投资人经常在考量一家科技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时候,往往最先要看这家公司是否有「规模化的可能」,保罗格莱厄姆还曾经说过一句弯弯绕绕的话,这句话也让很多翻译着实头疼,不知道该怎么译成地道的中文来才好,但如果直译的话又显得怪怪的。他的原话是:「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build things that do。」结合他那篇文章的主旨,其实他的意思是建议创业者们一开始去做一些看似微不足道,无法实现规模化效应的小事,最后开发一款能够实现「规模化效应」的产品出来。
什么是「规模化效应」
「规模化效应」的意思是你创造了一个实体(entITy),然后这个实体可以实现某种内生的增长,它本身是具有吸引力的,并且在资本、人才、技术的推动下,它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存在。规模化效应从理论上来说是没有上限的,它自己有了不断壮大的生命。与此相反,一个自由职业者是无法实现「规模化效应」,因为他所能凭借的资源仅仅是他自己,固然,他会因其出众的才华,学识,能力而创建自己的品牌,但是他一周所能支配的时间充其量也就是 7 X 24 小时,他所赚的的收入也是存在一个上限的。
这就好比是一家餐厅,一天的时间就一日三餐,它所吸引的食客也非常固定,也许是餐厅周边的住客,又或者办公楼里的白领。餐厅的翻台率也是固定的,所以哪怕这家餐厅的生意非常红火,但是它充其量也仅仅是一家餐厅而已。但是如何实现「规模化效应」呢?这家餐厅因其超高的口碑,迅速建立起某个特别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品牌,并且开始招商加盟,并且适时地采取互联网营销模式,这样一来,从一家「店」变成了蛛网一样不断扩张的「连锁店」模式,这就是规模化效应。「规模化」,意味着你从单枪匹马的一个人,变成了一支开疆拓土的军队,而这支军队扩张的方式,其迅猛的声势有时候甚至都会跳脱你的控制。
让我们来看一下具有「规模化效应」的典型案例:Slack
「规模化效应」的最佳案例:Slack
Slack 之前并不叫这个名字,它过去叫做 Tiny Speck,一开始团队本来没想做聊天软件,而是基于 Flash 的网络游戏「GlITch。全国各地的程序员为之辛苦开发了将近四年的时间。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忽然这支团队对 GlITch 的兴趣不大了,却对 IRC(即时通讯应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 80 后整整一代人的网路生活都是以它为枢纽的。
它的即时传输、低成本等特点,一举秒杀了电话、邮件等沟通形式。团队更喜欢 IRC 的原因是在于,他们能够凭借此工具在某一个项目上专注工作,将其他电子邮件所带来的干扰统统屏蔽掉,很快,整个团队的工作重点都转移到了这个领域。联合创始人 Stewart Butterfield 表示:「我们刚开始开发的是多人在线,基于网页的线上游戏,但是最后半途而废,这其实根本不算事儿。」开发一款企业级通讯服务的工作,也就是 Slack 项目的正式启动,开始于 2012 年的年末。到了 2013 年的 8 月份,Slack 开始进行封闭性测试。
尽管 Slack 发布时间距离现在也仅仅是一年多,但是这款 App 的增长用「逆天爆表」、「史无前例」来形容是一点也不过分。刚发布的时候,2014 年的 2 月 Slack 大概日均活跃用户是 15,000 人左右。到了 2014 年的 8 月,Slack 的日均活跃用户适量已经达到了 17 万 1 千,而这个数字还在以更迅猛的势头继续向上蹿升,到了 11 月,达到 28 万 5 千。到了 2015 年的 2 月,日均活跃用户数量突破 50 万大关,每一周,都有数万名用户迅速涌入,在仅仅一年内实现了说 33 倍的增长!
奇迹并没有就此打住,Slack 的用户平均每个月发送的信息量是 3 亿条,用户每天处于频繁沟通状态的时间事 2 个小时。这个产品既呈现出高速增长的特点,又有极强的用户使用度,这当然引起了投资人的注意。2014 年的 10 月,Slack 从 Slow Ventures 公司、The Social+CapITal partnership、 Accel partners,、Andreessen HorowITz、Google Ventures、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Byers 那里获得了 D 轮融资 1 亿 2 千万美金,公司整体估值达到 11 亿美金。就在这次融资发生的 6 个月前,Slack 从 Andreessen HorowITz, Accel partners, 以及 the Social+CapITal partnership 那里获得了 4300 万美金的融资。
还是让我们通过几张图表,更为直观的体现出 Slack 是如何实现标准意义上的规模化增长的吧!
纵坐标是 Slack 的日活量,横坐标则是代表了时间:
2013 年 8 月到 2014 年 2 月:
2013 年 8 月到 2014 年 9 月:
2013 年 8 月到 2015 年 2 月:
请注意纵坐标上的刻度在这三张表上呈现出了非常微妙的变化如果要总结一下 Slack 为何能够迅速的引爆市场。原因无非下面三点:
确认市场规模,确认用户「痛点」
专注于做好某几件事,做到出类拔萃的程度,使得产品独特的用户体验全部体现出来。
利用免费模式策略,最大程度上撬动了「口耳相传」传播的几率
最后的总结
那么,如果我们跳脱 Slack 这个具体的案例,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去俯瞰「规模化」的成因,我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首先,要想实现财务自由,最好的途径仍然是创业,而最佳的创业模式就是寻找到一条「规模化扩张」的途径。作为一家公司的创始人,让规模化效应迅速体现,又或者让投资人相信你的公司具备「规模化扩张」的可能,这就是你肩膀上面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具体的做法如下所示:
第一步:要有鸿鹄之志,但也要能迅速果决的行动。
心怀高远的志向,并不意味着你「葛优躺」在沙发上做一个又一个的白日梦,幻想着自己在未来成为马云,坐拥金山银山。你是需要将梦想投射到现实中的,这个过程是需要你规划出战略图的。这张图上,应该有着明确的时间框架,关键的里程碑事件,为了实现每一个里程碑事件所需要达成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迅速果决的行动,更应该参考之前保罗格莱厄姆所说的那句话:「做不能带来规模化效应的一件件看似不重要的小事,然后去打造一个具备规模化效应的产品。」
这句话进一步展开来说是这样的:所谓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就是你挨家挨户的去客户家登门拜访,去接触每一个具体真实的客户,问问在他们的眼中,你的产品究竟是什么样子,核心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你每次拜访一家客户,这个客户是不会转头给别人宣传你的,这件事仅仅止步于这户人家的门前。但是,正是这样一次次的拜访叠加起来,才使得你能够做出「具有规模化效应」的产品。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现在想要去在互联网营销上面有所建树,想要打造一款能够实现病毒传播效果的互联网产品,那么你更应该在一开始,你还是无名小卒的时候去跟每一个拥有巨大转发流量的名人账户搞好关系,去一个又一个的发私信给他们,每一件事同样是不具备「规模化效应」的,但是最后,规模化的现象会出现的。
第二步:在公众面前树立一个优秀的个人形象
史蒂夫乔布斯和 Apple,哪个会给你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当然是前者了。乔布斯是科技史上最会树立公众形象的大师级人物。而你,应该向他靠拢。
我们现在已经不是生活在 B2B 或者 B2C 的世界里了,互联网将整个世界拉平之后,我们所有的关系都是建立在 p2p 的层面上。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领导人,其他人,比如客户、投资人、顾问、战略合作方都想要从各个角度来了解你,你如果不回归到个人层面,全方位地展示自己,并获取(或者叫做收割)他们的信赖,那么很多事情都难以推动。
我在网络上浏览一下,数不清的网站只能称为「比特海上漂浮着的一块块数字墓碑」,上面的信息含糊不清,创始人的基本信息都没有介绍清楚。如果你不重视自己的个人品牌塑造,最终是会吞下漠视此原则所带来的苦果的。
第三步:统揽大局,而非深入其中。
很多创业者之所以在半途中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忘记了对一家公司战略方向的把控,而深入到某个细节上钻起了牛角尖。是啊,没错,我们确实要在企业内部去完善流程,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尽快的拿出成果,强调细节并无大错,毕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嘛。但是,在此之外,有更重要的事情留待你去完成,那就是对公司战略方向上的把控。
你需要凭借自己的行业经验,知识储备,人脉关系、再加上一些灵感、魄力,去预判出市场未来的动向趋势。
这是作为领导人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公司能够进入「规模化扩张」轨道上的必备条件。
第四步:寻找并建立起关键关系点,并由此打造出一个稳固牢靠的关系网。
安永会计事务所给出的建议:听过打造和培育关键性关系,从而使得你的公司获得加速增长。
什么叫「打造和培育」?换句话说,在这个关系中,你们相互知根知底。
是的,你需要了解你的员工,你需要在核心竞争力上有着独树一帜的地方,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特长是什么,给客户带去的又是怎样的价值。而这一切的一切,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关系。
他了解你,你同样也了解他,在彼此熟悉的前提下,信任建立起来。这种关系不仅仅是体现在跟顾客之间,还体现在跟投资人、战略合作方之间。
第五步:在扩张之前,审慎地做出财务计划。
你该如何从 5000 万美金一跃成长为 5 亿美金的公司?当然你需要一些资本进行推动,这些钱当然不会是来自于你家某个有钱的亲戚。
Avante Mezzanine partners 公司的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拥有 30 年投资经验的 Jeri Harman 曾经这么说道:「现在很少有大公司是通过自筹资金成长起来。不管你是出于什么目的,也许你是需要扩大自己的用户基数,购买新的设备,又或者开发一款新的产品,你都需要很多的钱。」
那么怎么办到这一切呢?去找一个财务方面的顾问专家吧!Sheex 的联合创始人 Michelle Marciniak 这么说道:「你需要找一个高级别的财务专家帮你把脉。他需要知道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成本获取到这样一笔资金,这笔钱应该花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花,有可能产生怎样的收益。公司后续的融资计划应该是怎样的。」
以上就是财务自由及「规模化效应」的全部真相,希望大家都能铺设出来一条路径,直抵每天都可以混吃等死葛优躺的美好未来。
本文作者花满楼,文章首发于今日头条、微信:50 度硅-面向上层精英的早午餐读物。未经直接授权禁止转载(标注出处也不可以),如需转载,请与微信号 t2ipo001 联系,并注明来意。
济宁IT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