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薪、裁员、倒闭,坏消息不断,国内VR产业路向何方?

2016-12-19 03:48:00 济宁新闻网

欠薪、裁员、倒闭,坏消息不断,<a href=http://www.yzctcx.com/g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国内</a> VR 产业路向何方?

要说 VR 是今年国内最受关注的新产业之一,可能没有人会反对。但要是说国内 VR 产业发展良好,则很少有人认可。从年初的火爆追捧,到年底的萧条,国内 VR 产业走过了一条过山车般的发展之路。

今年国内 VR 产业影响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暴风魔镜大规模裁员。从消息看,暴风魔镜团队几乎腰斩、裁员一周内完成,其裁员速度之利索和裁员幅度之大均让业内震惊。

很多人都认为 2016 年是 VR 元年,事实上我们并没看到国内相关企业传来多少好消息,反而是有中国手机 VR 盒子领军企业之称的暴风魔镜却腰斩了自己的团队。如此萧条景象的元年,给 VR 产业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裁员、欠薪消息频传,VR 行业现状不容乐观

据报道,年底这次暴风魔镜裁员的比例在 40-50% 之间,等于是其 500 人的团队至少裁掉 200 人。一名运营员工更是哭笑不得地评论道:整个致真大厦 17 楼快空了一半。虽然事后暴风魔镜发公开信解释,称主要是内部调整,但近半的裁员率用此解释显然过于苍白无力。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从大部分员工的反应状态来看,暴风魔镜此次裁员是友好解约,裁员赔偿金额虽然不高,但也还算正常。但其他一些 VR 企业的员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在暴风魔镜裁员新闻被曝光的时候,被誉为娱乐 VR 公司标杆的米多娱乐,也传出了拖欠工资的负面新闻。此前该公司已获得一轮上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估值超过 1 亿。知乎和自媒体上的爆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拖欠工资的人数达到了 80 人; 2、米多娱乐非正规裁员:劳动合同人并没有规定 KpI 等指标,却以未完成 KpI 进行裁员,拖欠的 8000 元工资也被扣除;3、米多娱乐老板打算无限期拖延下去。

无独有偶,自称同时从事 AR 和 VR 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公司,2015 年 1 月正式开始运作的众景视界,也于 10 月底被曝恶意拖欠员工工资和报销款的事情。涉及金额高达 200 多万, 以至于忍无可忍的员工把横幅打到了投资人王湘云的盛景创新中心门口。从网上的爆料显示,其实早在 8 月份似乎就已经有员工开始声讨,并寻求解决办法。

众多标杆企业相继爆出裁员、欠薪等新闻,表明这已经不是企业经营的个例,而是 VR 行业整体现状堪忧。

国内 VR 三大问题:泡沫、内容、核心技术

虽然号称今年是 VR 元年,但实际上 VR 行业今年全球的表现都不是很好,宣传很热,但用户的兴趣度也并没有提高多少。数据显示,号称全球最好的 HTC vive 也才卖了 14 万台,这个量级显然与行业期望值有着不小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国内 VR 行业纷纷陷入困境,也不是没有道理。至于原因,分析起来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1、盲目投资过热后遭遇资本寒冬

从去年年底开始,VR 就成为了一个流行词汇,不仅是巨头公司砸钱布局,众多创业公司也纷纷投入其中。数据统计显示,2016 年一季度,VR 行业融资总规模达 8.16 亿元,共有 18 家创业公司获得融资。实际上 VR 产业仍很脆弱,一窝蜂拥入的企业基本都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只能靠融资供血。逐利的资本在看不到赢利前景时并不可能持续输血,所谓寒冬转眼即至,今年二季度新获得融资的创业公司仅 5 家。失去了资本的支持,无法实现自我造血的众多 VR 公司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

2、内容短板,无法满足用户基本需求

VR 普及的最大痛点是内容资源太贫乏,买回一个 VR 眼镜或头盔,就只能看少数视频或玩点简单的游戏,自然难以扩大市场。内容贫乏的主要原因不是人才也不是 Ip 和创作,而是受制于过高的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外 VR 内容以成人内容和游戏为主的原因,而在国内,成人内容不可能获批,内容更加匮乏。过高的成本和较小的用户群,使得投资内容生产的风险高企,反过来又制约了内容生产的积极性,陷入了恶性循环。国内 VR 内容生产的短板,可能还需要等到更廉价的硬件和更简单的应用问世之后才能真正解决。

3、国内厂商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不足

VR 大热涌入的创投公司,普遍存在着一个致命瓶颈,也是国内企业的老毛病:缺乏核心技术。有专家直言现在国内 VR 企业底层设备是国外的,国内创业公司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只是做个壳,所以成本高昂。所谓的技术开发,主要是外观设计和适配,技术含量低,在市场竞争没有优势。以暴风魔镜为例,两三百元左右的暴风魔镜,在用户体验上远不如 Oculus 这类高端设备,但同时也没有和华强北百元低端设备拉开明显距离。虽然销售出去了不少产品,但并没有确定领导地位,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

低端产品难撑,国内 VR 行业路向何方?

关于 VR 的市场前景,业内的看法基本一致:长远肯定是比较看好,但短期内实现突破很难,盈利模式

建立不易。那么 VR 产业路究竟在何方,国内 VR 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

1、四处扩张不如聚集一点,构建核心竞争力

目前 VR 产业主要分为硬件(头显、相机,还有未来的 VR 手机)、软件(操作系统、内容编辑软件等)、内容(影视、游戏等)等三大块。国内很多企业涌进来之后,策略眼光都放得很长远,试图软硬件和内容全部囊括,动辄就要做平台、构建生态。这样不但拉长产品线,也分散了有限的资源。再有长远眼光的策略不切实际的话,我觉得都不是适合企业的正确策略。建议那些有宏大目标的 VR 企业,不如聚集自己最有优势的一点,集中资源设法构建核心竞争力。

2、依托国外标准开发风险小、事半功倍

与国外企业比,国产品牌在 VR 行业上起步晚,而且技术积极薄弱。反观国外企业,索尼、HTC、Oculus 这三个 VR 巨头不但在技术保持全面领先,而且在产业链也掌握着主动权。安卓生态的构建者谷歌,也推出了自己的行业标准 Daydream。以谷歌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号召力,Daydream 很可能在未来成为最大的 VR 生态系统。对于国内 VR 企业而言,在技术和资金均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持自主研发的出发点虽好,但却不是对企业最有利的。打不过就加入对手,暴风魔镜 CEO 的公开信中也隐隐有此意。加入对手依托国外标准开发的成本和风险都可大大减少,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策略。

3、不妨考虑充满庞大商机的 VR 商用市场

相比直接面对消费者市场的困难重重,另一个市场可能更有奔头,那就是 VR 商用。随着实体经济的成本高企,和消费者习惯了互联网生活,很多行业都把 VR 视为拓展市场的新方式。国内各种 VR+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VR 购物、VR 卖车、VR 卖房等对于电商、车商、房地产商来说,更加有实际的市场价值。这给了 VR 创业公司大好机会,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厂商建立起 VR 系统、协助生产内容,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服务。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都比现在直接面对消费者要明确得多。

在目前的形势下,连暴风魔镜有规模的 VR 企业都难以支撑,表明 VR 产业的成熟仍要等待比较漫长的时日。在资本寒冬之下,国内的 VR 企业特别是定位低端产品的企业,将出现大批的裁员或倒闭只怕在所难免。但如果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策略,坚持生存当先、发展核心竞争力为本,还是有机会迎来新的市场曙光。

济宁IT新闻

济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济宁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济宁新闻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452584743@qq.com

takef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