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创投徐晨:投资人眼中的VR“元年”和“寒冬”

2016-12-06 03:43:19 济宁新闻网

戈壁创投徐晨:投资人眼中的 VR元年和寒冬

自 2013 年以来的每一年几乎都有人称其为VR 元年,而有关元年的说法在今年达到了最高潮,因为在这一波 VR 浪潮中,消费端的的主要硬件产品都在今年上市。只是没过多久又出现了VR 寒冬论,资本对这个行业的青睐似乎不如从前。

实际上,投资人对 VR 的关注早在元年和寒冬之前就已经存在,至少对戈壁创投的徐晨来说是如此。而那时的场景和现在大不一样。

从 2007 年到 2013 年

在 2007、08 年的时候,还没有 Oculus,也没有 Cardboard,但已经有 VR 了。徐晨告诉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他们当时就看过一些 VR 项目,但当时更多的是投在内容和一些比较大型的 VR 终端。

当时主要考虑的点就是,觉得这块有些行业应用会有比较多的机会,特别是像航空航天、大型的楼盘影视、旅游,还有一些比较大型的娱乐设备上。

戈壁创投关注这块,也是因为当时基金里有一些大的海外战略投资者,这些人对这块比较关心。不过徐晨他们看过后觉得整个产业不太成熟,还没有达到普及的状态,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技术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二、内容制作方本身来说,制作成本其实总体来说是偏高的,这其实纯粹是一个 to B 的行业。除了在航空航天方面有相对来说可能比较成熟的应用;

三、进入门槛很高,因为航天航空牵扯到数据的问题,很多数据都是来自于国外比较大型的飞行器公司,比如说波音、麦道等等,他们拥有数据的所有权,所以其实你要做这块的话,整个竞争的壁垒会非常非常的高;

四、这些业务在国内有一些政策方面的限制。在那个时候,我们其实主要是美元基金,进到这块其实不太现实。

戈壁再一次将 VR 拣起来看是在 2013 年,也就是 Oculus 登陆 Kickstarter 众筹的那一年。徐晨表示,当时主要是因为觉得这是个人娱乐领域比较大的机会,因为这一波的终端是以个人为主。当时索尼已经推出了头戴个人娱乐显示设备 HMZ,但没有带来更多的交互体验。他们觉得 VR 可能是个大机会。

不过后来,徐晨发现,整个的行业发展还是很大程度受到硬件厂商的限制,包括显示技术,材质重量,还有长期存在的眩晕反应。

为什么没有投硬件?

虽然戈壁认为硬件是 VR 行业发展的限制,却没有投 VR 硬件创业公司,而是投了两个内容方面的项目,或者也可以称之为 VR+ 的项目。

当时,徐晨他们把国内主要的头戴设备创业公司看了个遍,最后并没有投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市场壁垒并不高。我们预期整个供应链的成熟会很快,这块再经过两到三年,包括成本、技术解决方案,都会大幅度的成熟。那时候就会像 pC 或者手机一样,回到操作系统。而且大厂都有自己的 VR 战略,一个新的厂商能否突破出来很难说。

二、最主要的担忧还是场景的问题。头戴这块,我们其实看厂商看多了以后,觉得大家其实更多强调的还是在性能方面,对用户场景没有特别好的诠释。我觉得其实现在可以给大家想象的应用场景,无外乎那几个,一个就是那些大型的应用场所里;第二种就是和终端产业相结合,这块目前也没有哪一家真正意义上能够有非常强绑定;第三个可能是走所谓的跨终端路线,就是自己能够产出来一系列的内容,那我觉得这其实是在借助别的平台。所以场景其实说到底,没有看出有什么样的特点。

戈壁投的两个内容方面的项目,虽然跟 VR 相关,但他们其实更多是看行业的切入点,而不是以 VR 为卖点。

徐晨认为,目前 VR 行业严重缺乏内容和用户场景,现在的用户还不是广义上的C端用户,VR 要普及至少还要五到七年时间。所以在这个点我们更多的还是看行业应用多一些,个人应用方案其次。他说。

多数人是被概念给吸引进了这个行业

今年下半年开始的 VR寒冬论,其实是与之前资本市场火热的 VR 概念相对应。徐晨认为,VR 市场的火热与去年很多上市公司在这块布了很多局有一定关系。

上市公司都把这个作为一个题材在对外做宣传,特别是和 IT 相关的公司,比较厉害的就是暴风,包括小米、乐视都有提到这个事。

许多人其实对技术本身并不了解,更多的是通过上市公司对它的概念教育来做。而上市公司本身在卖的产品其实是行业里面非常低端的产品。

从这点来看,其实多数人是被一个概念给吸引进了这个行业,的确是存在泡沫,而且很多人投资对整个技术平台或者技术的理念并没有一个非常成形的概念。

徐晨表示,目前 VR 领域,大厂还在摸索的过程,这个行业有很投资机会,但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么火。包括另一个很火的概念人工智能,的确存在一些投资机会,但并不是说有广义的投资机会,并没有到所谓的可以广泛地撒网。

既然有泡沫,就会有破裂的一天,那么哪些公司会在泡沫破裂之后死掉,哪些公司会活下来呢?徐晨的回答是:

我觉得不少做头戴的公司可能会慢慢退出市场。

而活下来的公司有两类:

有一类公司可能就是一直做的很小,也做不大,但是它能存活下去;

第二类是擅长研发,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

徐晨认为国内也有可能出现平台型的公司,但更有可能是阿里、腾讯这样的公司,现在这个阶段是看不出来的,我觉得可能要到四五年以后。

济宁IT新闻

济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济宁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济宁新闻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452584743@qq.com

takef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