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微信玩即时游戏 Facebook是要变身“美国版微信”吗?

2016-12-05 03:41:49 济宁新闻网

致敬微信玩即时游戏 Facebook 是要变身美国版微信吗?

福布斯网络版近日撰文称,近些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走出了自己的路,在理念上领先世界,因此美国公司也开始向中国产品取经,Facebook 在 Messenger 平台推出的即时游戏功能就是对微信的致敬。于是有人诞生了这样的疑问,Facebook 也会走上大一统之路,渗入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成为美国版微信吗?

上周,Facebook 在其即时通信应用 Messenger 平台推出了即时游戏功能。与此前玩游戏需要下载不同,这次 Messenger 直接接管了游戏接口,你无需离开 Facebook 就能享受游戏的乐趣。

这款基于 HTML-5 的轻量级游戏平台是不是让你想起了什么?对,就是多年前大家通勤路途中在微信上玩全民打飞机的那段记忆。

出自腾讯之手的微信最初看起来像是 WhatsApp 的小弟,但其成长轨迹远不是 WhatsApp 能够比拟的。如今,微信已经拥有超过 8 亿月活跃用户,它提供的各种贴心功能更是深嵌于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互联网

中国的互联网进化有其独有的轨迹,很多初创时模仿痕迹很重的产品如今都进化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模样,它们与国外的同行早已泾渭分明。打个比方来说,虽然大家都是熊科动物,但中国的产品是熊猫,而美国的则是黑熊。

在西方市场,Facebook 和谷歌的收入大多来自移动广告,它们将用户数据视作宝库,通过算法来精确定位用户需求。而在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营收则有别的路径,如收取交易费用或应用内付费业务。

微信的核心依然是即时通讯功能,但腾讯却在原本单一的功能上不断添砖加瓦,让微信成了一个集支付、预约、购票、通信、叫车、视频聊天和游戏等服务为一身的超级移动门户。现在的微信,已经成了 Facebook、TwITter、WhatsApp 和 Zynga 的究极结合体。

科技研究公司 Stratechery 创始人汤普森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抄袭美国的观念早该改改了,在移动领域现在是美国在抄袭中国。

就拿移动支付来说,2013 年微信推出了自己的支付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发红包、转账和付款。同时,借助与滴滴和美团点评(两家都有腾讯参股)的合作,微信在生活服务方面也开始取得领先。经过几年的发展,微信支付又有了许多合作伙伴,用户可以在麦当劳、7-11 便利店甚至优衣库使用微信支付付款了。

红包功能是微信支付的大杀器之一,今年春节期间,中国用户共发出了 320 亿个红包,同比增长超过 10 倍。

过去几年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双双发力,去年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2350 亿美元,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汤普森直言不讳的表示:Facebook Messenger 要想发展壮大,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找中国同行微信取经。

不过,美国同行想学到微信的秘诀恐怕没那么容易。

为什么各大品牌都爱上了微信

一位美国风险投资家曾表示:微信从每一个角度占据了你与世界的日常交流,用户从早到晚都离不开它。广告主们当然不愿放弃这一机会,它们悄悄开始了与微信的合作。腾讯在这方面非常精明,它们不会像 Facebook 和谷歌一样乱投广告。相反,它们将广告放在了朋友圈中。当第一条宝马的广告出现时,许多用户甚至因为没看到广告而变得异常郁闷。

各大品牌纷纷爱上微信就是因为腾讯并不存储终端用户数据。腾讯的做法简单却实用,微信只需开放自家平台,广告主们通过 ApI 直接接入就行。对于这种做法,笔者起初有些半信半疑,但参观了腾讯在深圳的总部后一切疑惑都没有了,与亚马逊和谷歌的中央服务器相比,腾讯的规模实在是小得多,它们根本没地方存储用户数据。

渗入用户生活的每一个毛孔

多年之前,Facebook 曾经打造过一个桌面游戏平台,借助 EA 和 Zynga 的游戏,Facebook 赚了大钱,2011 年时公司的营收中有 12% 都来自游戏收入。

不过,随着桌面平台逐渐衰落,Facebook 在游戏业务上遇到了困难,人们开始更多的选择从应用商城下载手游,Facebook 的营收中游戏只占3% 了。因此,Facebook 开始在移动游戏上做文章其实并不令人吃惊。

当然,Facebook 的金饭碗依然是广告,而要想凭借广告赚大钱,Facebook 就必须用用户信息、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等喂养这头巨兽。不过,这种做法与微信完全不同,后者正在大一统应用的路上快速前行。

如果说花旗银行在中国选择与微信合作很正常的话,在美国通过 Facebook 来查询自己花旗银行的账户就有些奇怪了。

在 Messenger 上推出游戏平台确实是对微信的致敬,不过如果说 Facebook 能在几年内成为美国版微信,恐怕有些不太现实。

济宁IT新闻

济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济宁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济宁新闻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452584743@qq.com

takef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