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之说:早期的游牧部落成汉族重要来源——中新网
考古发现证明,距今5000年左右,中华大地气候逐步走出了最适期,转向干燥、寒冷。内蒙古草原东部的夏家店文化、西部的朱开沟文化,从早期至晚期均出现了从定居农业向畜牧业——游牧业转变的趋势。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部分草原族群向中原迁徙——“逐鹿中原”的趋势。炎帝、黄帝即是其代表。
炎帝姜姓,发祥地在陕西渭水的支流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据《帝王世纪第一》记载,“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此氏焉。”“姜”为“牧羊女”之称,起先是女首领率领的牧羊部落,与“羌”为“牧羊儿”相通。根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释义,“姜”“从女羊声”,“羌”则为“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黄帝出身于有熊氏,即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其发祥地在渭水支流的姬水流域,因而以姬为姓。黄帝号“轩辕氏”,史称黄帝“始见转蓬而制车”,“转蓬”是在内蒙古草原中部、西部常可见到的沙蓬草,植株为圆形,冬春之季干枯,被风吹得在地上滚动,故名“转蓬”。黄帝不仅发明了车(大约与后世行走草原的大轱辘车、高车、勒勒车相似),而且喜欢住在车上,四处迁徙。所谓“轩辕”,就是有大篷子的车,《说文通训·六 》曰,“大车左右两木直而平者谓之辕,”“轩辕,谓其穹窿而高也。”帝王所乘的这种车称为“轩驾”,古诗云“轩驾时未肃,文囿降照临。”(《文选》载南朝宋范晔《乐游应诏诗》)轩辕黄帝不仅喜欢住在这种有高大篷子的车上,而且“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未尝宁居。”(《史记·五帝本纪》)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的特点。黄帝曾“北逐荤粥,合符釜山”,与北方游牧部族结成同盟,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明诞生的历史里程碑。
到后来,源出燕山以北的商族,建立了商朝;源出西北的周人建立了周朝,秦人建立了秦朝;源出大兴安岭的拓跋鲜卑,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发祥于阴山以北的武川镇,并具有鲜卑血统的杨氏、李氏相继建立了隋朝、唐朝;崛起于蒙古高原东北部的蒙古族建立了元朝;肇兴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洲人建立了清朝。胡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批批胡人在草原上昂然跃起,驰骏马,啸长风,挽雕弓,射天狼,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活剧,然而数百年、上百年、甚至数十年之后,却往往不见了踪影。
荤粥、猃狁、土方、鬼方、东胡、匈奴、月氏、乌桓、鲜卑、柔然、敕勒、突厥、回纥(回鹘)……他们到哪里去了?
历史告诉我们,这些胡人,有些为后起的游牧民族所融合,有些早期的游牧部落、部族成为华夏一族——汉族的重要来源,有不少在后来融合进了汉族。
两汉之间,南匈奴归附汉朝,不少匈奴贵族被赐姓皇室之姓“刘”;还有一些保留了匈奴部落组织的,则以“王”为姓。至后世,推翻西晋统治、建立后汉的刘渊,建立后赵的刘曜,皆是匈奴贵族,而以“刘”为姓。
王氏的祖先出身于游牧民族的,则有匈奴王氏、姜姓王氏、乌桓王氏、鲜卑可频王氏、回纥阿布思族王氏,以及赐姓王氏、冒姓王氏等。
唐朝时,一些突厥沙陀等游牧民族功臣、首领被赐姓李,子孙后代以“李”为姓。
胡人之后,姓“胡”者也大有人在。据《魏书·高车传》记载,“其种有护骨氏。”即纥骨氏、胡骨氏。《魏书·官氏志》记载,“纥骨氏后改为胡氏。”《通志·氏族略》也记载,“河南之胡改胡骨氏为胡氏。”
大量胡人融入汉人,形成了世界人种学的一大奇观:全世界的人种分布都是一个人种包含了若干民族,少的几个、十几个,多的几十个、上百个。唯有汉族,是一个民族、两个人种,长江以北的以蒙古人种为主,长江以南的是以马来人种为主。血缘来源不同,长江以北的汉族融入了许多草原民族的血统,如是而已。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济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