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西洛为华人“正名” 印尼民族团结再迈新步

2016-10-20 17:44:43 济宁新闻网

印尼总统秘书处网站19日发布公告称,印尼总统苏西洛3月14日签署2014年第12号总统令,正式废除1967年开始使用的“Cina”(支那)这一歧视性词语来称呼中国及印尼华侨的决定,恢复1945年印尼独立后使用的“中国”和“中华”,即 Tiongkok和Tionghoa。自总统令签署即日起,印尼的政府文件、教材和媒体均须使用“Tiongkok/Tionghoa”。这是印尼在民族团结之路上迈出的新的一步。

“Tiongkok”与“Tionghoa”的表达只存在于印尼语,源于用印尼语和中国福建方言“中国”和“中华”的发音。1950年,当中国与印尼建交时,双方签署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的是“Republik Rakyat Tiongkok”, 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两国的政府公函都是使用这个称呼。

使用“Cina”一词是印尼前总统苏哈多时代的产物,这一法令是在1965年“930”排华事件后颁布的。1966年在万隆举行的印尼陆军第二次座谈会上,印尼军方提出禁止使用“损害印尼民族心理价值”的“Tiongkok”和“Tionghoa”的表达,并以日本殖民时期的“Cina”来代替的议案。1967年7月25日,有关华人问题的这项决议案由安贝拉内阁主席团第6号文件正式提出。其目的是煽动印尼人民对中国与印尼华人的仇恨。从此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印尼华人一直对被称以“Cina”这一字眼而备感屈辱,而这一称谓也在事实上造成了印尼族群间的深刻隔阂和尖锐的矛盾对立,也为印尼数次排华冲突埋下了祸根。

1998年印尼苏哈托政权倒台,印尼迎来了民主改革时期,恢复华人社会地位的呼声愈发高涨,印尼领导人也充分意识到族群对立和分裂给印尼政治、经济和国际形象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开始逐步撤销、废除一系列对华人的歧视性政策,以缓和激烈的族群矛盾。多年来,印尼各个华人团体和领袖也为“正名”一事上下奔走呼吁。而苏西洛选择在此时推动“正名”也有着各方面的综合考量。

首先,在苏西洛上任后的2004年至今,印尼经济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成为全球第十五大经济体,人民收入稳定提高,为进一步改善族群关系打下了经济基础;

其次,苏西洛通过制定新国籍法,取消了“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的政治概念,在其任内不断涌现的华人政治家也得到了印尼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许,从而为“正名”营造了宽松的政治和社会氛围;

第三,2013年10月中-印尼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各领域合作均有所成就,特别是经贸领域。据印尼中央统计局数据,2013年中国已成为印尼非油气商品的最大出口市场、最大进口来源国和最大贸易伙伴,通过“正名”向中国示好,从而巩固和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

第四,2014年是印尼的大选年,在苏西洛签署12号总统决定的3天后,即3月17日起印尼的各个政党就将在印尼全境展开为期三周的大规模街头竞选拉票活动,印尼国内保守势力无暇顾及对此项决定的抗议,而即将结束两届总统任期的苏西洛一方面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其民族平等的政治承诺,另一方面可以为其所在的民主党阵营赢得华人票仓。

“正名”决定的发布,对于2000万广大的印尼华人来说可谓是扬眉吐气的大事,这是印尼民主政治进步的重要体现。但印尼走向真正的民族平等和团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苏西洛的总统令能否落实也需要时间来检验:首先,用了近50年的“Cina”一词已经在印尼社会根深蒂固,对于成长于上世纪70年代后的一代印尼人来说,改变这个用语习惯将是个漫长的过程;其次,总统令并不具有严格的法律追责效力,因此这一“正名”是否能够真正“令行禁止”,特别是针对媒体和教育部门的监督能够切实有效,还有待观察;第三、由于数十年来排华思潮和意识形态对立思想的灌输,印尼国内的保守势力依然有着很大的市场,修正一个称谓很容易,但修正印尼社会保守思想的“正名”之路,还需要印尼华社和其他族群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济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济宁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济宁新闻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452584743@qq.com

takef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