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10年“变身” 进驻大学生数量翻两番
云山横北郭,珠水绕东城。仅仅10年,珠江上美丽的小谷围岛,生动记录了广东高等教育从规模快速扩大到质量稳步提升的“惊人一跃”。
近日,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广州大学城见证了广东高等教育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历程,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进驻大学生数量翻了两番
广州大学城是在大学“扩招”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广州大学城提供了更多的优质大学学位,上好大学的机会更大了,也为全国更多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要不是大学城带来的大学‘扩容’,我可能就圆不了‘大学梦’。”6年前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的黄淼至今仍很感慨,2004年,复读一年的黄淼高分被华师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录取,同时,双胞胎弟弟一次考取成功,三姐弟同时圆了大学梦。
2004年9月,像黄淼一样,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0所高校首批近4万学生进驻大学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
来自省教育厅的统计数字显示,10年过去,进驻大学城的学生数量从2004年的首批4万人,发展到2014年16万多人,数量翻了两番,本科生数量约占全省总数近15%;研究生约2.5万人,占全省研究生数量的30%左右。折算下来,广东每6个大学本科生就有1个在大学城读书,每3个研究生就有1个在大学城。而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大学城一共为广东输出近40万大学毕业生,向社会输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广州大学城成为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罗伟其介绍,广州大学城见证了广东高等教育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历程,从2002年到2013年,广东高校从71所增加到138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5.3%提高到30.5%,全日制本专科生从46.78万人增长到171万人,大大提高了广东整体人口文化素质。
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衡量一所大学的实力和教育质量,师资和学科是至关重要的指标。据统计,过去10年间,我国两院院士以及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外籍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等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广州大学城工作。
2009年,作为中组部第一批“千人计划”学者,蒋庆成为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当家人”,并将自己的实验室搬到大学城,围绕国家和广东的重大需求,抢占生物医学工程的新高地。而走进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的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这栋不起眼的大楼竟汇集了1位诺贝尔奖评委、4位中外院士和信息感知光电技术团队、先进材料研究团队、彩色动态电子纸显示技术研究团队3个世界级的科研团队。
“大学城成为广东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先锋队。”罗伟其说。据省教育厅统计,广东各高校大学城校区拥有30多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全部具备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其中7所具备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近年来,还新增软件与信息技术、材料与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工业设计等面向战略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高校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由第二轮的43个增加至第三轮的58个,增幅达34.9%。
不仅如此,近年来,一大批高水平科研平台纷纷落户大学城校区,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相继建成。据统计,10年间,大学城10所高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各类科研经费平均有近10倍增长,迁入或新增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近2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0余个。其中不乏中山大学广州超算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这样的重量级“宝贝”。
绿树成荫公共配套不断完善
“大学城里的树越来越高了,绿道环境好,很适合骑车,我每个星期都回来。”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6年的李舫,对大学城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是首批入住大学城的学生之一。
2007年底,广州大学城分布式能源站、综合管沟等公共基础设施、大型体育运动场馆和各校教学科研用房等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广州地铁4号线大学城站顺利开通;随后,广州大学城范围内先后建起4个大规模的商业中心,餐饮、影院、购物、电玩甚至健身,消费种类非常齐全;广州大学城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在广州大学城成功举办,广州大学城2010年成为广州亚运会足球、排球、铁人三项、场地自行车等共14个项目的主赛区,大学城数万名高校学生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服务者主力军……大学城的生机与活力逐渐显现。
10校汇集,也让小谷围岛上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中国音乐金钟奖多项赛事活动在广州大学城举办,华南地区大学生电影节落户广州大学城,每年广州大学城举办的广东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成为我省校园文化建设的靓丽品牌。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